本科生公共课教学

凝聚智慧,创新教学—公共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心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课程团队集体备课记实

发布时间:2025-09-28 浏览次数:

为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的有效路径,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课程团队于2025916日成功组织了一次集体备课活动。本次备课活动以“如何用英文讲授端午节起源”为主题,旨在集思广益,设计出一堂既能有效提升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又能坚定学生文化自信的精彩课程。

此次备课活动由课程负责人陈琳老师主持,宋丹,李楠,陈奇,于晓辉老师参加了此次研讨。活动伊始,陈琳老师首先阐述了本次备课的背景与目标。她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语言技能,更应具备用英语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端午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绝佳的教学素材。我们的任务,就是找到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授的最佳结合点。”

随后,主讲教师宋丹老师进行了说课展示。她详细介绍了初步的教学设计,包括以视觉谜题导入、核心文化词汇铺垫、多模态视听材料输入、小组讨论辨析以及“文化大使”模拟展示等环节。宋丹特别强调了“任务驱动”和“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认为:“整堂课应形成一个‘语言输入—内化思考—语言输出’的完整闭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表达中运用。”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教师们围绕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李楠老师就词汇教学的效率提出了建议,认为可引入“词汇云”或思维导图工具,帮助学生更快地构建语义网络。陈奇老师则对视听材料的选择提供了宝贵意见,推荐了多个来自CGTNChina Daily等权威媒体的高质量英文视频资源,以确保语言地道、内容准确。而针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文化思考,于晓辉分享了他的见解:“除了屈原的故事,还可以适度引入古代吴越地区的龙图腾祭祀等历史渊源,引导学生理解文化现象的多元起源,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学术视野。”这一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认为这能有效提升课堂的知识厚度。经过近两小时的充分研讨,课程组最终完善并确定了最终的教学方案。方案更加注重活动的可操作性和学生的参与度,对各环节的时间分配和衔接进行了优化,并明确了课后撰写介绍性短文的输出任务,以巩固学习成果。

最后,陈琳老师对本次集体备课活动进行了总结。她高度肯定了课程组教师的专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并表示:“这次备课活动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教学研讨,更是一次有意义的课程思政探索。它展现了我们教师团队“‘立德树人”、“讲好中国故事”方面的主动思考与积极作为。希望课程组能将此次活动的成果有效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并形成可推广的教学案例。

此次集体备课活动气氛热烈,成效显著,充分展现了英语系教师团队协作、精益求精的教研风貌。与会教师纷纷表示,通过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交流,不仅为本专题的教学提供了清晰思路,也为自己今后的教学创新带来了诸多启发。